人人都是余欢水?

前一段时间看了《我是余欢水》,由于集数不多,就充了腾讯VIP会员,一口气看完了。这个应该是好长时间内第一次为了追某个剧刻意充会员的情况了。
由于余欢水还是比较火的,也看到了一些相关的微博或者资讯,围绕于讨论余欢水,讨论中年危机,很多人说“人人都是余欢水”。那么是否“人人都是余欢水”呢?
有人说余欢水越惨,越怂,就越想骂他,因为我们不愿意去面对这种怂,所以余欢水=怂。这种怂更多的是不敢争取,背后是他要顾及的东西或者在意的东西比较多。
比如在电梯里面我一定会先保护我的孩子,而不会是其他的东西站在最前面。比如为什么要撒谎,是因为爱面子,要面子,展示了趋利避害人的本性。
并不是说中年,或者男人就一定会活成这样。但是他活成这样肯定是有原因的。简单来说就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。我们不承认是余欢水,是因为我们不认同他的人生观,价值观。三观不同,不是中年促使他这样。
中年危机最开始是在1968年由心理学家提出的一个概念。
我新一季的最强大脑也要开始了,我喜欢看天才的故事,从节目,到纪录片,到电影,到传记。我妹会说,你看那些天才,会因为他们能做到而自己做不到,而觉得自卑吗?
我从没有过这种感觉,中学时候看到图灵的传记,我就没觉得智商被碾压而自卑。大学看了扎克伯格的传记,也没有这种感觉。
我看到的不是智商的碾压,看到的是这个世界,每个时代都有他的挑战,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机遇,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天才,正是因为时代有了这些天才,世界才会越来越好,我的孩子们才有机会活在一个越来越好的未来,而不是越来越丧的时代。
余欢水的前半部分像极了大部分人,后半部分的屌丝逆袭,更多像是中年人的一种白日梦。
中年危机的洞穴定律说了,人到了一个年龄之后就不太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了,不是学不会,而是新东西和他原有的知识,价值体系有间隔有冲突,不好采纳和吸收,这样容易陷入到得不到价值体现的时候。
在职场上还有个仙人掌定律,那些有棱角,敢于为自己发声的,一般免于欺凌,当然仙人掌定律适合任何场景,在学校的时候那些遭受霸凌的,多是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,算了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
当然不能简单的理解仙人掌就是刺头,主要是因为你有东西,你有自己的知识结构,有自己做事方法和思路方式,而不是脑子比较懒的老实人。还是需要可以随便提溜出来碾压人家的。
我们听过“不被规划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一生”,为什么会有人陷入到中年危机呢?
因为他十年如一日,三十年如一日,他不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上积累,不知道应该在哪个阶段做出选择。
应对危机好的方式是,持续积累,持续学习,保持好奇心,不要固步自封,要承认别人比自己优秀,要接纳别人说的有可能是对的,要放宽眼界,不要眼里只有芝麻粒和针孔,所以才有了那么多大器晚成的企业家,柳传志,宗庆后,任正非,这些都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,在符合了自己的规划之后,走出了后面的精彩。
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是我们所终有的一切,人的一切都是由关系决定的,关系是什么样是由你自己决定的,当你觉得自己在关系里面没有价值贡献了,危机可能也就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