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ision transformer 在clip里面怎么对图片编码
Vision Transformer (ViT) 在 CLIP 模型中作为图像编码器(Image Encoder)使用,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对图片进行编码:
- 图像分割:将输入图像分割成固定大小的图像块(patches)。通常会将图像分割成 197 个 patch,每个 patch 的特征维度为 768。
- 线性投影:对每个图像 patch 进行线性投影,将其映射到一个固定维度的向量空间。
- 位置编码:为每个 patch 添加位置编码,以保留图像的空间信息。
- Transformer 编码:将处理后的 patch 序列输入到 Transformer Encoder 中进行特征提取。这一步利用了 Transformer 的多头自注意力机制,能够捕捉图像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。
- 特征聚合:通过 Transformer Encoder 的多层处理后,得到每个 patch 的高级特征表示。通常会使用一个特殊的 [CLS] token 来聚合整个图像的全局特征。
- 输出编码:最终输出一个固定维度的向量,作为整个图像的编码表示。这个编码向量可以用于后续的对比学习任务。
通过这种方式,ViT 能够有效地捕捉图像的全局和局部特征,并且与 CLIP 模型中的文本编码器产生可比较的特征表示。这使得 CLIP 能够在图像-文本对比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效果,为后续的零样本分类等任务奠定基础。
为什么图像分割成 197 个块,每个patch768维度,能展开说说怎么编码和分割的吗
当Vision Transformer (ViT) 在CLIP模型中对图片进行编码时,确实会将图像分割成197个块(patches),每个patch的维度为768。让我详细解释这个过程:
- 图像分割:
- 通常使用的输入图像大小为224x224x3(高x宽x通道数)。
- 将图像分割成16x16的小块(patches)。
- 计算得到的patch数量为: (224/16) x (224/16) = 14 x 14 = 196个patches 。
- 为什么是197个块:
- 196个来自图像分割。
- 额外添加1个特殊的[CLS]标记,用于表示整个图像的全局特征。
- 因此,总的token数量为196 + 1 = 197。
- 为什么每个patch是768维:
- 每个16x16的patch包含16 x 16 x 3 = 768个像素值。
- 这768个值经过线性投影,映射到一个768维的嵌入空间。
- 编码过程:
- Patch Embedding: 将每个patch(16x16x3)展平并通过线性层投影到768维空间。
- 位置编码: 为每个patch添加位置编码,维度保持不变(197x768)。
- Transformer编码:
- 输入维度为197x768。
- 通过多头自注意力机制和前馈神经网络进行特征提取。
- 在每个Transformer块中,维度保持不变(197x768)。
- MLP头部处理:
- 在Transformer编码后,通过MLP头部进行进一步处理。
- 第一个全连接层将维度扩大到197x3072。
- 第二个全连接层将维度还原回197x768。
- 最终输出:
- 通常使用[CLS]标记对应的输出(768维向量)作为整个图像的表示。
- 或者对所有patch的输出进行平均池化,得到最终的图像表示。
通过这种方式,ViT能够有效地捕捉图像的局部和全局特征,并生成一个固定维度的向量表示,用于后续的对比学习任务。这种编码方法使得图像特征可以与CLIP模型中的文本特征进行有效的对比和匹配。
什么叫线性投影,详述怎么通过线性投影投影到768维空间
线性投影是一种将向量从一个空间映射到另一个空间的线性变换。在CLIP模型中,线性投影被用来将图像patches映射到768维的嵌入空间。让我详细解释这个过程:
- 线性投影的定义:
线性投影是一个线性变换,可以用矩阵乘法表示。如果我们有一个输入向量x和一个投影矩阵W,线性投影可以表示为:y = Wx其中y是投影后的向量。 - 在CLIP中的应用:
- 输入:每个图像patch(16x16x3 = 768个像素值)
- 输出:768维的嵌入向量
- 投影过程:
- 首先,将16x16x3的patch展平成一个768维的向量。
- 然后,使用一个768x768的权重矩阵W进行线性变换:y = Wx + b 其中b是一个768维的偏置向量。
- 数学表示:
如果我们用x∈R^768表示输入patch向量,W∈R^(768x768)表示权重矩阵,b∈R^768表示偏置向量,那么投影可以表示为:y = Wx + b,其中y∈R^768 - 为什么选择768维:
- 768是一个在Transformer架构中常用的维度,它允许模型捕捉足够的信息而不会过于庞大。
- 这个维度与文本编码器的输出维度匹配,便于后续的对比学习。
- 投影的作用:
- 将原始像素空间转换为更有意义的特征空间。
- 使得图像特征与文本特征在同一个嵌入空间中,便于比较和学习。
- 训练过程:
- 投影矩阵W和偏置向量b是通过反向传播学习得到的。
- 模型会学习最优的投影方式,以便在768维空间中最好地表示图像内容。
通过这种线性投影,CLIP模型能够将不同大小和内容的图像patches统一映射到一个固定维度的特征空间,为后续的Transformer编码和对比学习任务奠定基础。这种方法既保留了图像的关键信息,又提供了一种高效的特征表示方式。
什么叫线性投影,详述clip中图像编码vit怎么通过线性投影投影到768维空间
GPT-4o
Poe
线性投影(linear projection)是一种数学操作,用于将高维空间中的数据点映射到低维空间中,同时尽可能保留原始数据的结构和信息。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中,线性投影常用于降维、特征提取和数据预处理。
在CLIP(Contrastive Language–Image Pre-training)模型的图像编码部分,使用了视觉变换器(ViT, Vision Transformer)来处理图像。ViT通过线性投影将图像块(patch)映射到高维空间中。
以下是CLIP中图像编码的具体过程,尤其是如何通过线性投影将图像投影到768维空间的详细步骤:
图像分块:首先,将输入图像划分为固定大小的图像块(例如,16x16像素的图像块)。
图像块展平:每个图像块被展平成一个一维向量。如果输入图像是RGB图像,每个图像块的向量长度为 16 * 16 * 3 = 768
。
线性投影:对于每个展平的图像块,通过一个线性层(全连接层)将其映射到一个更高维或更低维的空间。在ViT的实现中,通常会将每个图像块的向量投影到一个固定的维度,例如768维。
具体地,假设一个图像块展平后的向量表示为 x
,线性投影可以表示为:
𝑦=𝑊𝑥+𝑏y=Wx+b
其中,W
是投影矩阵,b
是偏置向量,y
是投影后的向量。投影矩阵 W
的维度为 768 x 768
,将输入向量 x
从原始维度投影到768维空间。
位置编码:为了保留图像块的位置信息,给每个图像块添加一个位置编码(position embedding)。位置编码是一个固定的向量,与图像块的位置相关联。
输入变换器:将包含位置编码的图像块向量输入到变换器编码器中,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特征提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