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友分享十五年理财历程 从月薪400到幸福生活

网友分享十五年理财历程 从月薪400到幸福生活

财迷团网友竹子家住偏远农村,15年的奋斗经历,使她总结出了家庭和睦、生活富足的经验。不管是辛苦的工作,还是规划,都是为了家人的幸福。做好保障规划,不仅是守住现在的幸福,也是为了锁定未来要实现的幸福生活。

我家住在偏远的农村,有两个弟弟,父亲务农,母亲是位乡村医生,日子还可以过得去。1997年11月我20岁,从学校毕业到县城国企参加工作,月薪400元,在单位免费吃住。但我根本不懂理财,每月都“月光”。

1998年7月,母亲被诊断为骨瘤,住院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,两个月后截肢,卧床不起。父亲为照顾母亲,寸步不离,家里失去经济来源。当时大弟弟上高二,小弟弟上小学四年级。我安慰妈妈说:“不用担心,有我在!”

定期存款抵抗风险

定期存款是积累发家致富的第一桶金。

1999年10月工资涨到800元。我每月付给大弟弟100元生活费,基本够用;200元给家里购置必要的生活用品;余下500元留在工资卡里不敢动,因为我不确定家里什么时候需要钱。

到2000年底,扣除过年给家人买衣服,工资卡里积累了5000元,我存了一年定期。

2001年我的工资涨到1000元。9月份大弟弟考上医学院,我每月给大弟弟生活费300元。他在学校后勤服务部找到打扫卫生的工作,有100元补贴。小弟弟上初中住校,是一个镇中心中学,每日仅3元生活费,我每月给小弟弟生活费100元。此外,家里每年补贴以及换衣服等1000元。

到2001年底,我工资卡里积累了4000元,我又存了定期。

到2002年,我通过专业技术考试,工资涨了200元。在阿姨和舅舅们的支援下,妈妈安了假肢,生活逐步能自理。父亲打零工,家里生活不用我补贴了。但是每个月,我依然支付弟弟们400元生活费,不够的,父亲再补贴。

那一年年底,我共计拥有1.5万元存款,心里很踏实。12月份,男朋友求婚,公公给了我1万元彩礼。

及时买房是生活质量的保障

我们利用公积金、按揭分期付款、友情借款、缩小期望房产面积等方式,为购房创造条件。

2003年婚后,老公把工资本交给了我。我们每月一共收入2800元,我利用十二定单法,每月存2000元,留800元零花。大弟弟9月参加工作,除了小弟弟的生活费涨到200元(小弟弟兼职每月200元),一元一股。

到了2007年,我们有存款13万元、股票6000元、基金1万元。女儿送进了幼儿园,我们搬回自己的家,用11万元买了一套60平米的小房子出租,每年房租5000元,正好够女儿的托教费。

2010年,我们把股票卖掉,得到7万元,又向亲戚借了10万元,通过公积金贷款,又买了一套140平米房子。每月还贷2000元,我和老公的公积金正好够。

教育投资永远不会赔本

有了对两个弟弟的教育,才使他们有能力与我分担父母。因为我们孝顺父母、友爱家人,公公和姐姐才自愿支援我们。如果大家感情不好,即使我们伸手索要,也会适得其反。

现在日子好了,欠款已经全部还完,两个弟弟都大学毕业,大弟弟是副主任医师,有房有车;二弟弟是软件工程师,生活自理;老妈骑个残摩,可以上班;老爸也可以干活了。我们一起给父母买了不算太高的养老金,够他们零花。两个弟弟对父母很孝顺,隔三差五地给他们钱,对我也特别好。我和丈夫生活在县城,都从事比较稳定的行政管理工作。每月两人合计工资7000元左右,有公积金和医保。有一个9岁的女儿,辅导班每月1000元。我们自己家有两套140平米的房子、一套60平米的房子。如果变现,百万富翁是不止的。

Read more

印度统治阶级锁死底层人的5大阳谋

印度统治阶级锁死底层人的5大阳谋

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视角: 1. 情感道德: 统治阶级通过塑造道德规范和情感价值观,引导底层人群的行为。例如,宣扬“勤劳致富”“忍耐美德”等观念,让底层人接受现状并自我约束。这种道德框架往往掩盖结构性不平等,使人们将个人困境归咎于自身而非系统。 2. 欲望控制: 通过消费主义和媒体宣传,统治阶级刺激底层人的物质与社会欲望(如名牌、地位),但同时设置经济壁垒,使这些欲望难以实现。底层人被困在追求“更好生活”的循环中,精力被分散,无法聚焦于挑战权力结构。 3. 情绪煽动: 利用恐惧、愤怒或民族主义等情绪,统治阶级可以通过媒体或公共事件转移底层人对社会问题的注意力。例如,制造外部敌人或内部对立(如阶层、种族矛盾),让底层人内耗而非联合反抗。 4. 暴利诱惑: 通过展示少数“成功案例”或快速致富的机会(如赌博、投机),诱导底层人追逐短期暴利。这种机制不仅让底层人陷入经济风险,还强化了对现有经济体系的依赖,削弱长期变革的可能性。 5. 权力震撼: 通过展示统治阶级的权力(

By Ne0in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