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一鸣的微博世界-产品篇一


张一鸣的产品思考
张一鸣从一个研发工程师,进化到研发负责人,最终打造了一款产品并成立了一家公司。他的成长路径在微博中可窥见背后的思考。
产品经理的抓细节、务实
看马化腾的腾讯微博,真是超级注重用户体验的产品经理项目经理。产品经理的抓细节、务实就是看用户体验,所以腾讯和马化腾是good case。
同样的要求,不同的结果
明天是9月的第1天。去年的今天,我离开了上一个团队开始筹备99fang.com。过去的一年表现有优秀有不足,但是打下了很好的产品/用户/市场/技术/团队基础,尤其是我能明显感觉到团队的进步。从明天开始,我们要对自己有更高的挑战和要求。
最开始就是要打基础,基础不牢地动山摇。
互联网行业的激励机制
互联网行业往往是WinnerTakesAll,即使是传统行业也往往是120%的努力的人获得200%的回报。这个是可以社会有利的,社会需要激励顶尖、极致、创新来带动社会发展。所以每天出门前问问自己如何才能全力以赴做到杰出。
不断提高自己的要求,人成长到杰出,事做到杰出收益。
战略与团队
战略很重要,但是团队也相当重要,我自己有切身体会的。酷讯和去哪儿竞争,方向很清楚,但是差距越来越大。当年海内和开心竞争,对开心的数据产品也很了解,可惜就是眼睁睁看着对手从产品到推广上的节节胜利。回到现在团购网站,模式非常简单也没有什么门槛,但是也能拉开这么大的差距。
借事修人、借人修事,本质就是一个正循环。
信息处理团队
中午见到了一个在做音频信息处理的很有意思的团队,我相信信息的聚合、检索、关联、推荐有很大的空间。头条到抖音,也是字节所有成功产品的根基,字节那么没成功的产品确实都不能只靠分发。
模式、方向、战略提的很多,但是许多公司其实死在非常重要但是容易被忽略的基础点或细节上。
抓细节
抓细节,林彪的例子提到过。
大忽悠
我从小到大遇到过2个大忽悠(不是某件事忽悠,忽悠成性的那种人),一个中学同学,一个是今年。我的总结是一定不要和大忽悠交往合作,否则即使利益不受损,口碑也会受损。甚至连敷衍都不要去敷衍,那也会浪费你时间。
忽悠这种人,不能带来任何实质性的进步,他们往往是口嗨的行动懒惰者。
林彪的战略思维
林彪研究战略更侧重于思维和逻辑。京东商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从一个单一的品类(书籍)发展到涵盖家电、数码、家居等多个品类。
组织的成果
组织的成果都在组织之外,所以不要把做完了某某项目说成成果,而应该始终关注对外体现的成果,如:用户在什么方面体验得到了提升,公司在业界得到了什么益处。
简单来说就是要关注交付的产品、系统背后的价值,而不是炫技。很多人做了一个非常有技术含量的系统或者炫酷效果的产品,但对目标用户来说没什么用,这也是很多急于求成人的心态,找到那些本质上很重要,但可能没那么花哨的技能,努力提升。
移动互联网
今天公司一位同事用了G2一周后感言:虽然我还很多功能不会用,但是我觉得5年后肯定全部人都用智能手机,很高兴现在用上了。类似的话在公司再一次听到,这次是一个非it背景的同事预测。使用智能手机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的变化,而尝试新生活本身是积极的态度,而积极的态度是可以互相感染的。
看,他们在移动互联网之前,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未来,成功不是偶然。
需求体验产品
反复反复反复体会需求体验产品,高强度的使用产品。躬身入局、专注、务实,张一鸣提到了多次。
理性与非理性
非理性让社会存在各种商业机会,非理性让创业公司错过这些机会。不要非理性,要非常理性。
非理性是成长与收获的机会,也是失去的原因。